檢校

檢校
(检校, 檢校) 一、 勾稽查核之意, 加于官名之上。 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, 加"检校", 如检校秘书等, 非正式官衔。 隋、 唐时入衔, 如魏徵撰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 系衔为"检校侍中"。 肃宗时有检校郎官, 使用范围扩大。 凡带此字样者均系诏除的加官。 宋从太师、 太尉到国子祭酒、 水部员外郎十九等, 都有加检校之官, 作为散官, 与正职并存。 凡内职崇班、 武臣副率以上, 最先除授及加恩赐时皆带检校官, 文臣则授枢密使、 宣徽使与节度使方带。 元丰改制后, 武臣承宣使以下皆废, 检校官仅留检校三公与检校三师, 用以加节度使之久任者。 徽宗政和(1111-1117)以后, 改三公为三少, 如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, 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。 二、 属官。 元中书省与各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, 掌查核公事文牍。 明初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, 不久废中书省而六部、 都察院、 承宣布政使司、 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属官皆有检校。 清仅江苏各府有检校, 掌稽核文书出入之数。 元、 明、 清三代检校皆低级官员, 与唐、 宋检校官不同。
* * *
(檢校, 检校) 一、 勾稽查核之意, 加於官名之上。 南北朝以他官派辦某事, 加"檢校", 如檢校秘書等, 非正式官銜。 隋、 唐時入銜, 如魏徵撰《九成宮醴泉銘》, 系銜為"檢校侍中"。 肅宗時有檢校郎官, 使用範圍擴大。 凡帶此字樣者均系詔除的加官。 宋從太師、 太尉到國子祭酒、 水部員外郎十九等, 都有加檢校之官, 作為散官, 與正職並存。 凡內職崇班、 武臣副率以上, 最先除授及加恩賜時皆帶檢校官, 文臣則授樞密使、 宣徽使與節度使方帶。 元豐改制後, 武臣承宣使以下皆廢, 檢校官僅留檢校三公與檢校三師, 用以加節度使之久任者。 徽宗政和(1111-1117)以後, 改三公為三少, 如武臣累加至檢校少師則拜太尉, 文臣累加至檢校少師則拜開府儀同三司。 二、 屬官。 元中書省與各行中書省屬官有檢校, 掌查核公事文牘。 明初中書省與行中書省屬官有檢校, 不久廢中書省而六部、 都察院、 承宣佈政使司、 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屬官皆有檢校。 清僅江蘇各府有檢校, 掌稽核文書出入之數。 元、 明、 清三代檢校皆低級官員, 與唐、 宋檢校官不同。
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